较多,如不解决,那会损坏发动机,使机器出故障的。为此,他又暝思若想,设计出一套滤清设备。瓦斯从煤气温发生炉出来后,先通过装有清水的散热器,再通过装有机油网绒的滤清器进入发动机,这一试验基本上是成功的。煤气进入发动机后,可以发动机器,这一成功来之不易,开始能转几圈,十几圈,由几十圈,到几百圈,几千几万圈,经历了三个寒暑,上千个日日夜夜,无数次的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到一九三一年春,方大体成功。郑州铁路局那位姓钱的局长知道此情况后,让他暂时脱离工作岗位,专事试验,并调给他一辆汽车,让他走出试验室,将煤气发生炉装上汽车实地试验,并下令调离开封行车厂,任郑州铁路局机务处工程师,就是这位好心的局长精心安排的,好让他有个领薪水的地方,能将试验进行下去,因机务处并不缺少工程师,汤仲明也因此而深为感动,更加发奋努力。他也将家属和试验室一起搬到了郑州,此时的郭秀英已是四个孩子的妈妈了,一九二九年生了第三个女儿,汤凌(小名汴生),一九三 O 年六月一日生下儿子晓明,两个学生,两个还不懂事的孩子,叫郭秀英日夜忙的顾不着照顾汤仲明了。
煤气发生炉装上汽车后,能发动机器,驱动汽车,就是跑不快,一个小时十几二十里,速度达不到汽油的效果,又经过好长时间的研究也没能使汽车的速度加快多少,有一次在野外试验,汤仲明发现气门开小是这个速度,气门开大也还是这个速度。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时他手虽然握着方向盘,脚踏着油门,但思想却想着什么原因?什么原因?汽车却一头撞到了路边的一快大石头上,幸好车速不高,撞的不很严重,车倒出后往前一窜,速度突然快了,汤仲明感到惊奇也惊喜,立即停车检查原因,查了半天也没查出任何毛病,他又上车往前开,车跑得很快了,他又高兴又惊讶,也觉得奇怪,心想这是鬼使神差还是别的什么缘故?他又停下车来再仔仔细细检查一遍,终于发现煤气管碰裂了一条缝,他恍然大悟,煤气也还需要空气助燃,光有煤气没有足够空气配合助燃也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偶然,但也是必然的。只不过是这个侥幸的偶然使必然提前来到了,使这项研究前进了一大步,可以说跨入了光辉的顶点。汤仲明回来后立即研究煤气与空气的配合比,增添一个混合器,让空气充分助燃煤气,使车速达到与汽油车相当的效果。
三、编者后语
曾经总有人询问,“木材”也可以烧石灰?当看完上述介绍就会得知:是的!“木材”不仅可以烧石灰而且还可以让汽车跑起来。
而且,我们更应该了解到,上述文章中的技术“难点”还是“木炭”气化以后的具体应用问题,实际上技术前段的煤气发生炉,原理很简单,就是将木炭燃烧变成煤气(CO),特别是我们石灰产业在生产中,转化后的煤气是直接进入炉内煅烧石灰的,气体所有成分都会进入炉内燃烧,气体即不需要净化也不会冒黑烟,整个工艺非常简单实用。
作为新能源的生物质能源被称为“第四大能源”,而且在工业生产的新能源应用中,生物质气化因其经济性和碳中性被认为是生物质能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生产石灰的重要绿色清洁能源之一。生物质气化过程中的一系列热化学反应可以将生物质原料转化为气态燃料用于生产,也可以进一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可再生液体燃料或化学品。在生物质气化及生产应用中的CO2重整还原合成气具有最核心的优势就是碳减排和碳回收,通过采用回收石灰窑及其它工业炉窑燃烧后产生的CO2气体与生物质固体燃料进行水气的变换+催化转换为可燃气体进行工业生产。
从目前唐山金泉公司开发的“以碳赋能实现负碳排放联产石灰”的系列专利、专有技术中,我们还了解到,其采用生物质燃料并不是“最终目的”,其核心意义是利用生物质气化后的“废碳资源”与石灰生产中的富含二氧化碳成分的废气进行转换,达到负碳排放和新能源利用的目的,即解决了“碳排放”问题,也达到了降低石灰生产中的燃料成本问题,特别是,该项技术中,并非必须使用和全部使用生物质燃料,还可以使用煤炭(煤粉及水煤浆)、焦炭等都可以实现上述目的。尤其是生物质与煤复合串行气化的技术应用更是其创新关键点,为我们石灰产业找到了新能源与传统石灰能源的结合点,使传统石灰生产技术得到有效提升,这才是我们需要和希望看到的。
所以,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对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意义非凡,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深层次问题实为能源问题,而日趋成熟的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也因高成本、高能耗面临产业界的强大阻力。虽然二氧化碳在大量排放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但它又是自然界中重要的资源之一,因此合理利用CO2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其中,唐山金泉公司开发的二氧化碳化工利用技术是最具典型的负碳技术,它以化学转化过程为特性特征,以CO2为碳氧资源将其转化为其他产物,并具备一定减排效益的工业技术。其不仅能够直接消耗CO2,还能够实现对传统高碳原料的替代,兼具直接减排和间接减排效应,我们期待这一项技术能够得到应用,为我国石灰行业的长久发展作出贡献。
后续文章我们将陆续发布生物质气化及碳回收应用技术在工业应用中的历史和技术原理以及唐山金泉公司开发的各项延伸、扩展、创新技术。
资料编辑:
《石灰产业》编辑部 2024年11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