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轮宏观政策重大调整中,政府把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结合起来,同时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达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如能延续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社保制度不断健全、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的势头,再配合拉动农村消费、扩大城市消费、维护市场稳定、降低消费成本、提高消费信心等措施,中国消费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有专家指出,在这样一些政策的出台之下,今年要保证GDP增长8%的问题并不大,但要处理好短期保增长和长期调结构的关系。把中国从一个制造大国和外需大国,转向一个内需大国和消费大国,是经济长期发展的根本出路。
尽管受到经济“寒流”的影响,春节黄金周期间长三角地区的消费市场依然红火,杭州、南京等地发放的消费券、旅游券发挥了刺激消费的作用;环渤海地区的部分商家在面对销售额快速增长时,也发出了“危中有机”的感慨。
粗略统计,与美国10万亿美元的消费规模相比,中国现在的消费规模只有1.5万亿美元。但中国的消费和美国有很大的不同: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和金融危机的蔓延,美国的消费将会走下坡路,未来几年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尚未全面启动的中国消费市场前景乐观,消费能力将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处于上升通道。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指出,外部的环境遭遇到很大冲击,扩大内需成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但这一轮保增长并不能回到过去完全靠投入、靠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上,而是要通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达到保增长的目的。未来,如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积极扩大国内消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后劲将得到极大增强。
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增强业界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近期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经济学家预期中国经济回暖的时间要明显早于全球经济,92%被调查的经济学家认为,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将在今年发挥重要作用。
挑战机遇并存,前景仍然乐观
国家统计局2月10日公布,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涨幅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3%,降幅比上月扩大2.2个百分点。“从数据看CPI已经碰触到通货紧缩的预警线,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风险正在增大。”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
全球性金融危机让人们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危机传导更为关注,化解外部经济的冲击以维持经济的内外均衡,已成为中国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在全球信贷紧张的背景下,通货紧缩将是今年的主要风险,有关机构预计2月份的CPI水平仍将有所下降,主要因为受南方冰冻灾害和春节因素影响,2008年2月份物价的基期水平较高。
面对危机,去年底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变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加快落实经济政策的同时,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还与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如果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不出现严重衰退,世界金融体系步入重建的轨道,2009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健增长依旧乐观。
近两年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劳动力工资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我国企业生产成本和融资成本增加明显,出口企业面对的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收缩,2009年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减慢。因此,放松银行信贷规模、增强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就成为国内企业发展的外部动力。央行近期公布了1月份信贷数据,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8141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贷款增量的1/3,货币政策效果开始显现,企业活力有望增强。
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从中长期看,结构调整仍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面对13亿人的巨大消费市场,如果能及时调整出口和需求结构,实现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潜力是巨大的,中国经济有望在全球率先实现复苏,也有能力和条件防止经济增速大幅回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