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指出,国际市场收缩、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全面加剧,使我们不可能再走依靠低成本优势推动数量扩张的老路,必须紧紧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中心环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根据报告,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反映经济结构的4个指标除城镇化率达到预期外,服务业就业比重、服务业占GDP比重和研发经费占GDP比重3个指标完成情况均低于预期。
从需求结构看,2007年投资率仍高达42%以上,消费率进一步降至48.8%,外贸依存度高达66%以上。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
从产业结构看,工业增速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工业带动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
数据显示,近两年,中国的工业增速都在13%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2.2%提高到2007年的43%,其中,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69%提高到70.6%。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服务业就业比重均未达到预期要求。
从要素投入结构看,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够,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物质资源和简单劳动投入带动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
为了破解上述种种结构性难题,报告提出的对策包括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制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发展水平;加大融资服务和技术支持,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以要素价格改革促节能减排
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矛盾同样突出。
这一矛盾在“十一五”规划前期实施中便有明显体现。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两年多来,规划中确定的节能降耗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皆进展滞后。
其中,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下降5.38%,完成规划目标的26.9%,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比2005年增长1.57%和0.99%,2007年两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出现双下降,分别比2006年下降4.7%和3.2%,两年完成规划目标的32%和22%。
张平指出,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带来水质、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为此,张平报告提出的下一步思路是,一方面以资源要素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为着力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另一方面,是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张平提出,必须加快理顺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使资源价格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促进企业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生产方式。
同时,通过理顺要素价格、调整盈利预期,扭转资源在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过于集中的态势。
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快形成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和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从源头上遏制一些地方盲目大上工业项目特别是重化工项目的势头。
把扩大就业摆在更突出位置
报告认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还不到位,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
概括而言,这些深层次问题主要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比较薄弱;垄断行业改革总体推进缓慢,竞争性市场格局尚未形成;资源要素价格改革进展不快,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有待深化,不能满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难以提升金融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此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领域改革也需要进一步加快。
此外,社会建设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收入分配不合理,分配秩序不规范,城乡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做实个人账户进展缓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有待完善,城乡间、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生产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等事件时有发生。
围绕上述矛盾和问题,报告提出的思路是,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着力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具体来说,接下来,各级政府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完成《纲要》提出的各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任务。
今后两年,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加快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与创业培训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重点做好困难群体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别要高度重视解决经济减速带来的农民工失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