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钢铁行业路在何方?
时下,作为传统的现货钢材市场面临的处境似乎更加艰难,危机四伏,难以生存,出路何在,让一些业主感到迷惘、焦虑和忐忑。
现货钢材交易市场曾拥有辉煌的年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作为生产资料的钢材作为商品首次进入流通市场。1979年7月15日 ,在原“上海生产资料展销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海生产资料交易市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从事钢材、化工等工业生产资料贸易的生产交易市场,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得到快速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起,每年的贸易额达到30亿元,从2000年开始,曾连续进入上海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20强行列。
自从中国第一家钢材交易市场诞生之后,这种现货钢材市场、钢材城等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到2009年,上海建立各类钢材交易市场44家,钢材仓库300多个,钢贸企业12100多家;而在全国已有1000多家钢材现货交易市场,从事钢材贸易的企业达30万余家之多。
多方因素导致生存出现危机
然而,最近几年,这种传统的现货钢材交易市场受到种种冲击,生存发生危机,规模在不断缩小,有的甚至不得不关闭。如在上海地区,一家在申城钢贸圈子里颇有知名度的钢材交易市场已经关闭,300多个交易摊位迄今为止已闲置多年;有的钢材交易市场入驻的贸易商在持续减少,一家大型现货钢材市场入驻的钢贸企业减少了1/3;有的钢材市场入驻的钢贸企业减少了5成~7成,有的钢材市场因资金链断裂而被告上了法庭。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