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山东钢铁集团济钢以观念创新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管理创新为手段,不断深化水资源综合利用,科学用水、合理用水,吨钢耗新水降为3.1立方米,比2000年降低71.3%,水重复利用率由2000年的91.6%提高到98.0%,环比累计节水4881万立方米,相当于节约了40个大明湖的蓄水量。
观念创新 水性思维
钢铁企业历来是耗水大户。上个世纪80年代,济钢的吨钢综合耗新水高达50多立方米,济钢的地下水开采量一度占到济南市工业用水总量的1/6。用水高峰时,18口水井日夜不停地抽水还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上世纪90年代初,济钢从降低成本的角度,不断减少新水用量,逐步推行串级复用,上道工序的水经处理后再用于下道工序,1996年吨钢耗新水降到18.32立方米。从1999年3月开始,随着趵突泉持续926天的停喷,以“泉水”而闻名的济南也进入全国严重缺水城市的行列。水危机的警钟敲响了。
生长在泉城边上,济钢决策层和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我们是喝泉城水长大的,节水保泉是济钢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用水量越大,造成的资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就越严重,大量耗用水资源有百害而无一利。水耗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水观念落后、管理落后、技术落后的结果。要实现节约用水,重在改变“重供轻用”的传统观念,把关注点转移到科学用水上。”
济钢能源环保部部长李健民这样理解“水性思维”:以自身推动他人的是水;永不言败探索方向的是水;遇到困难迸发能量的是水;洗净污浊宽容大度的是水;百变其形不失本性的是水。“水性思维”正是济钢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思想基础。
在“水性思维”的引导下,济钢逐步树立了“回馈式用水理念”,构建了“资源-生产-消费-资源(再生)”的回馈式水处理流程,实现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传统意义上的废水经过优化整合,与工艺特点相结合,真正地实现了物尽其用。
技术创新 高效利用
2010年12月16日,济钢化工厂酚氰污水处理工程正式进水投产。酚氰污水工程,是济钢“十一五”期间的重大技改项目和环保工程,也是济钢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废水合格达标排放的重要措施。酚氰废水主要含有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氨氮、油类等,有机成分多,腐蚀性强,挥发到大气中会造成环境污染。该工程处理废水能力达到170吨/小时,采用了专门针对难降解有毒、有机废水的处理技术———倍增组合式焦化酚氰污水处理(QWSTN)工艺,该工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期废水处理工程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达到《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6-92)中的二级标准,既达到了节能减排效果,又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具有很大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0年以前,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济钢生产、生活全部取用地下水,日提取水量在15万立方米左右。围绕工业用水的治理,济钢按照“资源化利用、生态化建设、无害化处理、分布化实施、创新化管理、社会化发展”的原则,探索实施水系统的高效循环利用:1999年,将张马屯铁矿采矿过程伴生疏干废水回收应用于生产系统,日均节约地下水近5万立方米;2008年,投资约5000万元建设投用了东联供水泵站,将黄河地表水引入生产系统,实现了生产用地下水的“零提取”;2009年,投资7000万元立项实施了矿井水资源化改造,将废水处理为优质生活饮用水,目前该项目已投运,每天减少地下水提取2万立方米以上。随着管网的逐步完善,济钢将进一步优化供用水结构,最终实现生产生活用地下水“零提取”。
近年来,济钢在废水治理上先后投资7亿多元,建成了20多项污水处理项目。2007年~2010年仅用于节水、改善水质等技术创新方面的立项额就达到2.38亿元,引进、吸收及自主创新节水技术3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