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临近午夜时分,一条19日至20日将发生6-7级余震的消息,经官方发布后迅速在成都地区传开,市民们纷纷携带寝具从家中出来,寻找空旷地带搭建临时帐篷躲避余震。 当晚12时,记者在位于成都市青白江的攀成钢青白江医院看到,医院大门口已设立起警戒线,由公安和保卫人员看守。医院住院大楼前草坪上搭满了临时帐篷,医护人员和一群头戴“青年志愿者”红色小帽的年轻人正把伤病员从住院楼病房紧急转移到帐篷中。浓浓夜色中,他们借助帐篷里临时照明和手电筒发出的光亮,艰难行动。有的几人一组,手抬肩扛地把病人连同病床抬到帐篷里;有的搬着沉重的医疗器械,小心地摆放在指定位置。“内科病人在左边帐篷,外科病人在右边帐篷,请按顺序安置……”根据现场指挥的声音,大家紧张有序地开展着工作。 当记者挤近这些忙碌的身影,试图对他们进行采访时,都被婉言谢绝。其中,一名志愿者说了一句“我们都是中国人”后,又投入到紧张的病人转移工作中。 大约过了10多分钟,住院楼里的伤病员全部转移了出来。医院内科一名负责人一边在帐篷里“查房”,一边抽空告诉记者,今天晚上官方公布未来可能发生较大余震的消息后,接区卫生局通知,他们迅速启动紧急预案,在攀成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配合下,组织人员把伤病员转移到防震棚中。 在当天晚上的转移行动中,几十名志愿者无疑是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他们身手敏捷,行动迅速,跑上跑下,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在现场指挥他们的是攀成钢团委书记张小军。他说,19日午夜得知余震预报消息后,他们第一时间与医院取得了联系,帮助院方转移伤病员。当时,电话不通,他们便到宿舍和体育场,用喇叭和广播通知,很快便召集了70多名志愿者,其中大部分为攀成钢青年职工和家属。 夜色更深了,时针已经指向20日凌晨1时过。安顿下来的许多伤病员已经开始休息,但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仍在忙碌。一名正在为伤员服务的小志愿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看他稚嫩的脸庞,顶多还是个初中生。记者一问,知道他才13岁,7天前就成了志愿者,并参加了好几次行动。当记者问他感觉是否辛苦时,他笑了笑,很认真地说,比起受灾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这算不了什么。 据了解,在当晚的紧急转移中,他们共转移伤病员70多人,病床20多张,医疗器械若干。为了所有伤病员的安全,“5•12”以来,他们已是第三次紧急转移疏散伤病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