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炉年减排粉尘1760吨
“要不是上面那两根160米高的大烟囱,你怎么也想不到,这两个方形的大铁柜其实是烧煤的炉子吧?”昨日上午9时30分,武钢7.63米焦炉投产,武钢股份公司总经理王岭指着一栋高大的“建筑物”风趣地说。
这两座大炉子总价30亿元,炭化室高度7.63米,是目前亚洲产能最大的焦炉。
记者在现场看到,两根大烟囱并没冒烟,炉门关闭后也不见火,没有了人们想象中“钢花四溅”的壮观景象——原来,这是个“闷”着烧的家伙!
武钢焦化公司党委工作部副部长徐汉跃说,这一“闷”,将以往每年要向江城空气中排放的1760吨粉尘“闷”没了!
可别小看这1760吨!去年,武汉市全年向空中排放的粉尘量有13700吨。这意味着,从此,武汉的粉尘要减少近13%。
据介绍,该项技术从德国引进,此前,国内仅鞍钢引进该技术并投产。
记者看到,全自动化的焦炉控制室里只有一台电脑主机,全英文界面,一名操控师坐在那里操纵着整个炉子的运转。据了解,以前,厂里炼焦的有2000余人。“如今,只需配备100人,其中本科生23名,研究生5人,他们年薪在6至8万元,成了拿白领工钱的蓝领。”徐汉跃介绍说。
巨型焦炉咋不扬灰?
“这高的烟囱为什么不冒烟?”
该项目的施工方代表张晓宁笑着告诉记者:“主要是这个铁家伙的降温条件优越了。以前,我们都是直接用水给它冲凉降温,水一冲,它身上的粉尘就飞溅冲天;如今,靠德国的技术,它吹上了空调,当然老实多了。”至于烟囱的用途,“主要是用来平衡炉内温度、压力的,太高就放点气,不够就吸入。”
张晓宁介绍,焦炭作为还原剂,和铁矿石反应才能生成铁,但先要被加强热到10500C,再降温到2000C左右,降温过程就显得尤其重要。
以前只能直接用水泼,“水一泼,夹杂着水蒸气的粉尘就会扑腾而起,通过巨大的烟囱往空中排,而渗到炉子底下的水,夹杂着大量粉尘和有毒元素,排入长江。这就是传统的湿法熄焦。”
如今,新炉子上马后,用的技术是干法熄焦,就是给烧红的焦炭吹空调——往这些超过千度的红焦上吹冷的惰性气体,从而冷却红焦,吸收了红焦热量的惰性气体被从另一根管子里吸出来,伸进一洼水里,水产生的蒸汽还能发电。“这样,整个过程就几乎没有灰,达到了零排放。”张晓宁说。
一餐能吃掉70个车皮的煤
爬了6层楼,我们来到了炉子的顶端。
细细一数,这个叫新1号炉的大家伙有70个孔,每个孔一次就能吃下60余吨煤,相当于一火车皮的煤炭,被烧透40个小时后,能产出46吨焦炭。
武钢工程师王泽多介绍说,70个孔的炉子满负荷生产,一次就能吃下70个车皮的煤,相当于一顿饭吃下三四列火车煤。
链接
三代炉子的前世今生
武钢的炼焦炉,经历了整整三代更替,才有了今天。
郭贵发老人曾亲眼见过毛主席1958年9月13日上午视察武钢,他说:“当时,我正在推焦车给炉子加煤。毛主席戴着一顶草帽,笑眯眯的,和身边的陪同人员说着话,向焦炉走来。”
他说,那时,武钢产的钢铁几乎都用在了国家的军工上。当时的焦炉只有4.3米,年产量40万吨。
一名退休的老工人回忆说,“那时,我们在食堂吃饭都很快,不然碗里马上就会有一层灰。我的不少同事,是厂里第一批职工,都是患肺癌去世的。”
今年42岁的黄师傅在厂区开了多年货车,他说:“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巨潮涌动,建筑、汽车、家电用钢短缺,排队等着拉钢的车总是排得老长。”1991年7月,年产量55万吨的6米焦炉上马了,“污染好了些,厂区绿化也跟上了,扫院子时的死麻雀渐渐少了,但是,能活下来的麻雀,却都是黑色的。”
如今,天兴洲大桥、新武汉火车站建到了武钢厂区门口,“空气还这么呛可不行,该变变了。”刚刚到德国培训过的控制师小谢只有27岁,他说,节能环保的焦炉上马了,武钢才能更好地融入江城的绿水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