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企要在“走出去”中提升国际竞争力 ———访全国政协委员、宝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静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国际竞争力的标准是什么?我国钢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如何?我们如何解决“走出去”遇到的困难?对于这些钢铁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关心的话题,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宝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静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近年来,我国钢铁业一直在为提高国际竞争力而努力,那么钢铁行业的竞争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此,王静委员表示:“目前,对于国际竞争力的标准,比较统一的共识包括规模、盈利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多维的综合概念。目前,国际上仅有WSD(世界钢动态)以23项指标为基础,按照权重进行平均,每年发布世界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名。在中国的钢铁企业中,宝钢、鞍本、武钢、马钢和沙钢都在该排名中。但是,这个排名更多的是一个成长性的排名,并不代表钢铁行业的共识。” 在具体谈到我国钢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时,王静说:“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我国钢铁行业在规模上肯定是排在第一位。但是从企业的角度看,我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偏低,单家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我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的年产量仍不足3000万吨,而安赛乐米塔尔的产量是宝钢的4倍多。所以,从企业的规模来讲,我国企业与国际化的大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从盈利能力的角度来说,以出口为例,我国虽然出口了很多产品,但进口量也达到1800万吨,且进口产品的品种基本上都是我们自己不能生产的。因此,在满足国内市场对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方面,我国钢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是很强。从自主创新的角度来说,我国钢铁企业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还远达不到原始创新的阶段。从这方面来说,我们的国际竞争力也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和日本、德国等品种与装备均较为先进的国家相比。” 此外,在王静看来,国际竞争力的标准还要加上资产国际化的比重和对原料的控制能力。王静解释说:“资产国际化的比重应该包括在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和在发达国家的比重,我国钢铁行业目前还没有在发达国家发展的先例和经验。而真正国际化的钢铁企业,如安赛乐米塔尔,已经在各大洲都建立起了合理的布局。另外,资源的匮乏使得钢铁行业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因此对资源的掌控能力直接决定了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高低。” 对于我国钢铁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王静表示:“要参加国际化竞争,我国钢铁行业首先要提高集中度。我国大型钢铁集团必须加快跨地区、跨品种的并购重组的步伐,这是我国钢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性的先决条件。其次,要在创新能力上有所进步,在钢材品种、装备制造、市场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创新。作为一个钢铁大国,现在国外能够给我们和愿意给我们的东西都已经不多了。因此,我们必须要自主创新。此外,对于如何管理和运营大型钢铁集团,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也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道路。” 回顾宝钢“走出去”的过程,王静谈到:“这其中有很多波折和坎坷,也充满了成就和喜悦。”据王静介绍,宝钢“走出去”的过程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动作,第一是原料和设备的进口,第二是钢材产品的出口,第三是在国外投资进行生产。这也是宝钢“走出去”的3个阶段。宝钢在建设的时候就引进了国外的设备和管理,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口产品,目前已经走到了第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我们不断地熟悉国际化的运营规则、贸易规则和资本运作规则,也不断地成长和进步,使企业的实力在竞争中不断增强。” 谈到宝钢8000万吨的战略目标,王静显得非常兴奋。她表示:“目前这个战略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规模问题是我们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我们抱着要走出去的决心和信念,同时以谨慎的态度开展海外经营。在产品的出口方面,我们将保持出口占总产量10%的比例;而在海外生产方面,目前我们仍在尝试之中,此次在巴西合资建设的维多利亚钢铁公司就是宝钢进行海外生产的一次尝试。” 王静认为,我国钢铁企业在“走出去”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首要的问题是信息的获取。从表面上看,这里好像没有什么问题。我们曾经去调研,想了解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有哪些限制。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表面上看不出任何对于投资的限制。但是,当你实际去投资的时候,总会遇到无形的阻力和障碍。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无法获得足够多的信息。其次,我国对于投资项目的审批速度较慢,这会导致投资企业错过收购和投资的最佳机会,给了对方足够的时间设置障碍。我国规模比较大的产业主要以国有资产为主,我国企业的大型对外收购项目也以国企为主。因此,如何从制度上支持国企‘走出去’,是一个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在这方面,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失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此外,我们在管理机制上也要有所突破。对于在国外收购的企业,我们应该按当地的规则进行运作,由当地的员工进行运营,并注意了解和适应双方在理念、文化甚至收入上存在的差异。最后,在派出人员的选择上,企业要注意经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证管理队伍的稳定,从而保证公司的经营业绩。” 王静表示,我国钢铁企业在走出去方面所能依靠的优势并不明显。“从培育未来的竞争优势出发,我们主要应该逐步向技术优势、装备制造能力优势以及企业管理优势方面转化。拥有了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我们才能在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方面,日本钢铁企业的技术优势以及安赛乐米塔尔的全球化管理优势,都是我们所不具备的。”
中国冶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