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不断调整成本结构、不断优化成本控制的‘低成本’创新管理,就能赢得‘高成本’残酷挑战的全胜。”本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于天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阐述了决战2008“高成本”的理性抉择。
谈起钢铁业的“高成本”,于天忱董事长诙谐地说:其实2008年滚滚而来的“高成本”寒流,早在2007年的酷暑盛夏就已咄咄袭来……2007年上半年,宏观调控刚性政策强力推动,淘汰落后、节能减排等改造资金的大量投入,拉动了成本不断升高;2007年下半年,钢铁原料更是大幅涨价。进入2008年以后,上游原料的不断涨价和国家取消原减免40%矿产资源费、新增环境保护费、《劳动合同法》规定工资收入增长、从紧的货币政策、企业3项费用增加等接二连三的“硬性升值”,致使“高成本”压力愈发升级。
面对2008年居高不下的“高成本”,于天忱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成本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而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实现成本“最低化”与追求利润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永恒主题。纵观钢铁业成本结构体系,不论是特大型联合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从原燃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市场营销等诸多单元成本到采矿、选矿、炼铁、炼钢、轧钢等诸多工艺成本,交互相融构成了制约成本水平的“瓶颈”。理性应对2008年“高成本”残酷挑战,就要从调整成本结构、优化成本控制挖掘潜能。
企业要消化外部因素带来的“高成本”,更大潜能在降低采购成本、降低制造成本、降低营销成本的全过程结构中,更多潜能在降低产品生产链的工序成本、工艺成本中。于天忱表示,要实现企业“低成本”运行,就要坚持以不断降低制造成本为中心,以科学化标准化的“低成本”创新管理,不断调整采矿、炼铁、炼钢、轧钢等成本结构,不断优化成本控制管理,赢得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调整成本结构、优化成本控制,是企业经营决策管理层的重点工作,是实现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任务,更是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决战“高成本”任重道远,要求每个经营管理者、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每个生产岗位操作工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于天忱意味深长地说,1是数理中最小的数据,也是常常被人忽视的数字。如果炼铁生产降低1公斤焦炭消耗、炼钢生产减少1公斤钢铁料成本、热轧板材和冷轧板材的成材率都提高1个百分点,具有1000万吨钢材生产能力规模的企业,全年就可降低成本3亿多元;如果全国每个钢铁企业都能降低1个百分点的消耗、提升1个百分点的成材率,就能消化近1500亿元的“高成本”!
“挖内潜就能战胜‘高成本’,练内功就能赢得新发展……”于天忱对此信心十足。(来源:中国冶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