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中国最高立法机关表决通过《循环经济促进法》。该法将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资源循环再利用和节能减排是这部法律的重点,国家将用法律手段来强制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和控制污染源的排放,而钢铁、有色、水泥等高污染、高耗能上市公司将面临加大资源循环再利用和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的问题。
5、煤炭运能瓶颈将持续至2012年
在昨天的“2008年亚太煤炭贸易暨投资论坛”上,与会专家对我国铁路煤炭运输能力与供需增长的脱节问题表示担忧。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董焰在其主题演讲中表示,由于铁道部拟建和在建的新铁路项目暂时多不能投入使用,故2012年前我国煤炭铁路外运能力依旧非常紧张,今夏曾一度引起电力和钢铁企业燃料短缺的铁路运能瓶颈将持续。
澳大利亚某著名煤矿企业的中国区代表对记者表示,目前该公司很关心中国铁路运能建设问题,如果预测其今后几年没有显著改善,则该煤矿公司将放心加大对本国煤矿的投资,增加运往中国沿海地区的煤炭供应。
记者从一些港口参会商处获悉,由于煤炭运输利润的持续可观,目前国内各方对港口以及煤炭码头的建设十分积极,如秦皇岛港和天津港的煤炭下水量多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广州港正在规划卸船能力2500万吨的大型煤炭码头,产煤大省山西则在谋建属于自己的董家口港。此外,在目前3-5万吨级别运输船舶还十分活跃的情况下,5-10万吨的泊位建设已达到主要装船港煤炭专用泊位的63%,提前布局运输船队的大型化。
6、钢铁大举兼并寡头隐现成就战国格局
近年来,铁矿石、焦碳价格飙涨,石油、人力资源成本高位运行,钢企之间兼并重组不断。乱世造英雄,目前,以宝钢为首的三大央企和以山东、河北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脱颖而出,开创了五大巨头分庭抗礼的钢铁行业战国格局。
钢铁行业的春秋争霸式的时代开始于上个世纪末,一直延续到2004年,以江苏铁本钢铁事件为走向终结的标志。在这个时代里,各路诸侯不断涌入钢铁行业,新增产能不断膨胀。
2005年7月20日,《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正式实施,钢铁行业迎来了没有新项目的时代。在这一阶段,幸存下来的民营钢铁企业的增长几乎比行业平均值快一倍,致使全国前10大钢铁企业在全国总产量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在不能上马新项目的情况下,产能扩张只能依靠并购重组来实现,钢铁巨头们的优势再度显现。
根据钢铁产业政策,到2010年,通过联合重组,中国将形成两到三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同时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为了达成目标,现有的钢铁央企必然要努力扩大产能,确保不会掉队,而地方诸侯为了避免被收购兼并的命运,只好采取主动的联合措施。
7、新的《矿产资源法》离我们有多远?
按照时间顺序,国土部于2003年就已经开始进行《矿产资源法》修改的准备工作,并在2005年完成了资料和修改意见收集、部分专题调研和论证工作。
当时的背景是,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曾对《矿产资源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报告建议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着手对《矿产资源法》进行修改。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国土资源部开始组织进行草案修订框架的起草。人大环资委已指定人员专门跟踪《矿产资源法》的修改工作。
当时人们都以为,新的《矿产资源法》有望于2006年出台。在2005年6月完成《矿产资源法》修改的初步方案,并递交到国土资源部“两法”修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然而,时至今日,国土部组织专家仍在讨论之中。
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司长贾其海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也认为还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目前只是一个初步意见,不能说已经定论。
目前已经六易其稿,各方利益仍然没有达成一致,而社会已经将近等待了6年。
8、首钢与中钢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昨天,首钢与中国中钢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红楼举行。总公司领导朱继民、王青海、徐凝、刘水洋、方建一及有关部厅领导、子公司负责人,中钢集团公司领导黄天文、张涵光、李志民、刘安栋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出席。刘水洋主持签字仪式。
朱继民感谢中钢集团给予首钢的支持和帮助,他说,首钢与中钢长期密切合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的合作掀开了新的一页,这对促进双方和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朱继民说,首钢在改革开放中获得了巨大发展,近年来综合实力又迈上了新台阶,目前首钢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正在向国际一流企业迈进。首钢的搬迁调整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创出了我国钢铁企业发展的高起点、高水平和高速度。首钢的发展必将为双方的战略合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舞台。朱继民祝愿双方合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中钢集团总裁黄天文在致辞中对首钢近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表示祝贺。他说,首钢人面对挑战不畏艰险,综合能力不断提升,通过搬迁调整实现了新的历史性发展,令人钦佩。他说,中钢与首钢合作源远流长,展望未来,双方的发展战略越来越清晰,合作空间越来越大,前景更加美好。他希望通过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战略合作,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国企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为中国钢铁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共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