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怎样把能耗降下来 两会代表委员关注资源节约型社会
3年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材进口国;3年后,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钢材出口国。一“进”一“出”,能源消耗增加了,温室效应加剧了。 产品附加值没上去,落后产能未淘汰,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节能降耗的“劲道”依显不足,这无疑是飞速发展的中国钢铁工业不得不说的“痛”。 钢铁企业不能和生产钢铁划等号 淘汰模铸,采用连铸工艺,就能节约炼钢三分之二热量 节能和环保在钢铁界其实是一个概念 钢铁产品附加值上不去,单位产值的能耗就降不下来 搞钢铁开发体系,必须强调以企业为中心
2006年,我国钢产量继续稳居世界第一。然而与这一成绩并存的却是钢铁工业的高能耗。
资料显示,我国钢铁工业在全国能耗总量中的份额高达近15%,与电力、化工行业一起,位列工业能耗数量前三甲。钢铁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是全部工业平均值的3倍以上。尽管我国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已经从2000年的920千克标煤降低到了2005年的741千克标煤,但与工业发达国家吨钢综合能耗640千克标煤相比,依然有12%%到15%%的差距。这无疑是飞速发展的中国钢铁工业不得不说的“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翁宇庆认为,“痛”的病根在于:一批高能耗的落后工艺装备未能迅速淘汰,严重地影响了全行业节能水平的提高;各企业节能技术应用和二次能源回收利用发展不平衡,差距很大;先进的能源管理中心等能源平衡、生产、利用技术未能迅速在全行业推广;能源消耗相对较低的电炉生产流程发展缓慢。
按照经济学家的分析,中国钢铁工业要想完成“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任务,其中6%%—8%%可以靠大中型企业内部加强管理和工艺革新等节能措施实现,另外14%%则只能依靠产业结构调整。据此,翁宇庆提出了两个观点———
观点一:
苦练内功打牢基础
他认为,在上述的6%%—8%%中,要重点抓好四件事情,即:加强能源管理、优化工艺系统、运用节能技术和使用含铁量高的矿石等辅助原料。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情况分析,这四个方面所能发挥的节能作用分别为25%%、41%%、19%%和15%%。
靠观念、管理把浪费的能源收回来
在很多人眼里,钢铁企业就是生产钢铁的,但翁宇庆说,这种观念其实是错误的。钢铁工业应该具有三个功能,生产钢铁产品是其主功能,同时,还应该兼具将低质燃料转化为洁净煤气和电力的能源转化功能,以及从固体渣到建筑材料以及社会废钢、轮胎、塑料的变废为宝的消纳社会废弃物的功能。把三个功能都发挥出来,就不愁能耗降不下来了。
翁宇庆给记者举了个例子:用煤进行高炉炼铁的过程中,煤变成了焦炭,焦炭又产生了煤气。这样,固体的煤就成了气态的煤气,而煤气是一种发热值很高的清洁能源。无论是高炉、焦炉还是转炉,都会产生相应的煤气。有人认为,钢铁企业的主产品应该是煤气,副产品才是钢铁。“现在很多钢铁企业的职工做饭、采暖用的就是这些煤气。而用煤气来发电,不会像普通电厂一样产生二氧化硫的排放,既干净又便宜,还可以减少污染。”
令人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钢铁企业都把煤气收起来转化。翁宇庆告诉记者,在煤气回收利用方面,像宝钢等做得最好的企业回收率可以达到100%%,最差的则只收集了79.1%%。
翁宇庆还给记者提供了另一组数据:2005年,在大中型钢铁企业中,焦炉煤气放散了4.52%%,高炉煤气放散了9.26%%,转炉煤气放散了17%%。其后果是能源浪费了,温室效应产生了。因为煤气是一氧化碳,如果不收集起来使用而随意释放,就会与空气中的氧结合产生二氧化碳,带来温室效应。
他强调说:“在钢铁界,节能和环保其实是一个概念。通过加强管理,把二次能源加以收集利用,是当前首先要抓的。实践证明,在企业内部,1/4的节能是靠管理实现的。”
靠工艺、技术把损耗的能源用起来
翁宇庆提出,在生产制造工程中,如何做到系统优化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以前炼钢用的是模铸法,很多热量都浪费了。如果淘汰模铸,采用现在的连铸工艺,就能把三分之二热量节约下来。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钢铁节能的41%%是靠工艺实现的。因此,钢铁企业节能和环保工艺的投资至少应该占20%%左右,不这样做,看起来省了钱,但制造成本会大幅提高。
技术在节能中作用也不可小视。翁宇庆说,蓄热式加热炉技术、钢坯热装热送等技术的应用,使钢铁企业能耗下降了很多。
据了解,去年由中国金属学会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共同发布了《2006年—2010年中国钢铁工业科学与技术发展指南》,对全行业科学技术、自主创新活动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性的意见。《指南》提炼了一系列关键技术,诸如能源管理中心等节能减排技术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观点二:
结构调整决定成败
对于20%%中剩下的14%%,翁宇庆认为,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是目标能否完成的关键。
产品附加值上不去,单位产值能耗下不来
我国2003年进口钢材3716.85万吨,是全球最大的钢材进口国;2006年出口钢材4300.7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钢材出口国,这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但与此相关联的数据是:去年,我国出口钢材与进口钢材的每吨价格比为1∶1.75。也就是说,我们的出口产品的单价远远低于进口产品。而从万元GDP所消耗的万吨煤这个数字看,过去5年来始终变化不大:2000年是1.4,2001年是1.33,2002年是1.3,2003年是1.36,2004年1.43。“这说明中国的产品虽然量很大,但总体来讲附加值不高。”翁宇庆认为,“产品附加值上不去,单位产值的能耗就降不下来。要提高产品附加值,研发能力必须跟上。”
那么,中国钢铁业的研发水平如何呢?记者注意到,谈起这个问题时,在钢铁研究领域工作了40余年的翁宇庆多少显得有些激动。
他告诉记者,我国钢铁企业的研发能力依然薄弱。研发工作现在主要还是大学和研究院所在做,由于实验室技术在生产中会碰到很多新问题,要想真正应用,必须在企业进行二次开发。这导致研发周期变长,费用增高。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