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一过,天气忽然暖了起来。
已在上海做了近十年钢材经销商的李修清约了几个同行兼同乡碰头吃饭,人人都嚷着天热。包间墙上的电视兀自响着,唠唠地报着新闻:“上海即将迎来136年气象史上最早的一个春天……”
这句话不经意地飘进耳朵,大家都有些触动。
经过2008年下半年钢价飞流直下的洗礼,在座的手上存货都已经很少了,对所谓春天本来也没有那么急切盼望。
但是,谁不希望市场好呢?
毕竟,从11月下旬到年前,连续10周的上涨,让人多少有了期待。
冷暖交锋
“它就慢慢涨,慢慢涨,好像也不快,可是像线材,就这么涨了700多,从3000涨到3800。”李修清说。
线材、螺纹等建筑钢材库存量较低,成为上涨的急先锋,板材紧跟其后。
接着就是钢厂主动出击,紧跟着拉高出厂价。到了1月上旬,连着几天市场价都能上涨30~50元。
李修清记得那几天天气很冷,市场却突然热情爆发。1月19日,宝钢公布2009年3月的出厂价,在2月的基础上,继续上调。囤,还是不囤?经销商们又开始思想斗争。
在往年,农历新年后,开市定然是涨,年前囤货是多年习惯。可是今年年前,在座的只有李修清囤了近2000吨,其他人都没敢动。
因为没有发现需求有明显好转的迹象。
自从去年下半年钢价大跌后,李修清大幅削减了生意中建筑钢材的比重,转而重点攻占一些钢材加工厂,以维持流动量。对他这样的宝钢、鞍钢的一级代理商来说,中间商的“搬砖头”也能带动很大一块销售,但是即使在钢价猛然走高的1月,中间商们也显得不那么积极。
当时,经销商们都奉行“两不”:不囤货,不抛货。
春节后开市头一两天,市场中的一些大户试探性地提了一下价,可是没有成交,接下来几天,有些人就掉头回去了,下调20元出手,下跌和胶着,是钢价连着10个星期上涨后,走出的牛年第一波。
现在,李修清囤的2000吨出得差不多了,可市场的迟疑更加明显:上海钢材电子盘主力合约从节前4040元/吨的收盘价上很不给面子地大跌了7.5%,2月9日,北京、天津等中心城市的螺纹和冷轧跌幅都在70元左右。
但是钢厂依然在上调出厂价,武钢、河钢、邯钢等“跟风提价”的消息接踵而来。
“钢厂总归是能涨就涨的,如果我是钢厂的定价员也会这么干”,李修清半开玩笑地跟同行们说,“只要市场有点可能,就拉价格,反正拉得太高了,走不动了,再减下来,又不亏。”
需求谜底
订单数量一直都是崔建华最牵挂的事,尤其是社会库存消耗了几个月之后、钢价又有了这样的回涨。崔建华是上海大型钢贸企业百营集团的董事长,他的手上牵动着大量的下游终端,但那边反馈过来的情况并不让人乐观,“目前订单情况一般。”他说。
年前,趁着“家电下乡”的东风,家电行业的订单状况还算良好,汽车业正在逐步开始恢复,而造船企业的订单则不那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