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上海宝山钢铁厂在上海长江口破土动工。一个企业的30年,恰恰也是这个国家改革开放的30年。
从蹒跚学步,到成为财富500强企业,宝钢的3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也是中国工业的缩影。回望30年,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感慨颇多,1982年他大学毕业就进入宝钢工作,与宝钢共同走过了26年的岁月。
徐乐江把管理宝钢、规范治理结构的历程划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开始建设到1992年之前。彼时,宝钢深知,要迅速地学好那些“最硬”的本领——掌握技术、工艺和设备,做出来产品。砸下上亿美元,宝钢换回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
1984年,徐乐江带岗去日本学习。他所学习的,是最为基础的岗位——设备管理,怎么维护设备、修理设备。对于他来说,经营管理的理念,远不如设备管理的方法重要。“讨论维修设备,是要花钱的,但研讨花钱的时候,老师就把内容用白笔抹掉。”
在追求“硬本领”的时代,作为经营管理中重要环节的财务管理,实际上还没有纳入到宝钢大多数管理者的职责范围内。
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到2002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宝钢的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前宝钢生产的钢材依靠国家调拨,并不担心销路。而转轨过程中,企业的宗旨凸显出来,即企业要有盈利,要回馈于社会。
1994年,宝钢提出以财务为中心,财务以资金为中心的理念。那时候,距离徐乐江去日本学习,时间已经过去了10年。以财务和成本为中心,标志着宝钢企业管理的一大进步。
2000年,宝钢股份上市,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开始进入中国,宝钢也获得了系统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管理理念。
第三个阶段是2002年之后,加入WTO后,中国经济融入了全球经济,在徐乐江看来,国企再没有享受更多的政策优惠,开始与其他企业一起同台竞争,而这也要求在管理上有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企业管理上,这30年宝钢不断探索、实践、完善和深化。”徐乐江说。宏观环境在变化,企业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出资者到位,这使得企业有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自身规律发展的可能性。
而对于企业来说,早期的技术大多是出资购买的,随着企业的发展,技术创新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宝钢现在买不来技术,发展这么快,和‘老师’只有几步之遥,人家不教你了。”徐乐江很感慨,“所以要创新。”
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徐乐江认为,中国企业要有国际眼光和视野,要有很强的风险意识。
今天的宝钢,同样因为金融危机引起的市场下滑,而面临挑战。
钢铁行业产能大于需求,用户需求严重萎缩,谁也不知道是市场的“底”在哪里。“1929年的大萧条我们没有经历过,日本人15年的大衰退没有经历过。但是今天我觉得我们都要经历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很多后果,钢铁业肯定是这样。”徐乐江的建言是,接受这样的现实。
展望未来,尽管宝钢已经进入了财富500强的行列,但徐乐江并没有就此感到满足。“国企的改革任重道远,要认识到创造企业是为什么,以及认识到怎么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