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纳入统计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1010.47亿元,同比增长26.1%。但这样的好消息,对钢铁行业似乎已经不重要。
经历了6年辉煌的中国钢铁业向上走已显乏力,会不会面临一场雪崩式调整的“劫难”呢?2004年与2005年钢价20%-40%的深幅下探,让人记忆犹新。担忧、恐惧还有观望气氛,笼罩着2008年的整个市场。
中钢协以及众多市场人士对于这种传染式的悲观判断持否定态度,他们表示,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战车上,钢铁业维持增长毋庸置疑,但高位震荡的阵痛难以避免,速度放缓已成趋势,以时间换空间的煎熬与等待将是少不了的一堂必修课。
历史记忆清晰的“痛” 2008年上半年中报预增公司中,已经有8家钢铁上市公司榜上有名。这个数目最终有望达到10家,钢铁行业的利润在今年上半年达到全年峰值渐渐成了共识。不过,更多人士的担忧来自下半年:是以暴跌收场,还是以震荡解围?历史的记忆也在提醒各方人士,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从2002年到今年,钢铁行业的黄金6年经历了两年大幅调整。”“我的钢铁”研究员徐向春告诉记者,“2000-2002年期间,国内钢材市场一直低迷。当然,这跟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处于低谷期完全吻合。从2002年开始,全球经济复苏,中国经济成为‘金砖四国’的领头羊。国内钢材价格开始上扬。就钢材指数来说,2002年‘我的钢铁’钢材价格指数在80点,而现在是220点,6年涨幅达到175%;而CRU的钢铁价格指数也从70点涨到目前的282点,涨幅达到303%。在这个过程中,2004年一季度与2005年二季度出现了两次深幅调整。”
对于这两次深幅调整的原因,徐向春作了详细的分析。2004年一季度,国家对钢铁工业实行宏观调控,期间发生了铁本事件,国内钢材市场因此出现波动,“我的钢铁”指数从158点回调到125点,调整幅度为20%,调整时间达2个月。而2005年二季度,受“国八条”、出口退税下调以及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出台三大因素影响,国内钢铁指数从165点下跌到2006年年初的109点,跌幅达到40%,产能过剩以及铁矿石价格暴涨起到了助跌的作用。
下半场“守门员”在哪? 尽管众多专家坚持认为,2008年下半年,钢材价格高位震荡的可能性更大,但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仍然提醒钢厂风险并没有消除。
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陈,2008年下半年,钢材价格的波动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如果钢铁产量增速过快、需求减弱明显以及出口下滑三大因素累积一起共同作用的话,可能会改变供求关系的平衡状态,从而导致钢材市场大幅波动。不过,在我国GDP仍然保持一个良好增速的背景下,钢材市场需求不会大幅萎缩。
“如果出现2005年时钢材价格高达1000元/吨以上的调整幅度,我国700多家钢厂将要死掉一大批。”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券商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5年的国内钢材价格确实存在水分,当时国内钢材市场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加上铁矿石谈判价格的大涨,最终导致了钢材价格的大幅下滑。今年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市场的需求一直比较强,一季度钢材供应偏紧,二季度基本平衡,预计全年钢材消费仍会保持两位数的增幅。
中钢协的数据显示,2008年预计全年国内市场粗钢表观消费比上年增长14.5%左右,其中下半年增长13.7%左右;全年钢材、钢坯折合成粗钢出口5500万吨左右(下半年出口2650万吨左右),比上年下降25%左右;全年粗钢产量5.35亿吨左右(下半年2.72亿吨左右),比上年增长9.4%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下半年国内钢材市场可实现供需基本平衡,有利于全行业的稳定运行和发展。
在钢铁需求保持平衡增长的前提下,钢材市场的大幅调整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不过,粗钢产量6年来首次低于两位数的增长,近期钢材价格出现的回调,还有钢铁生产成本的压力,还是引发一些人士担忧钢铁业拐点的到来。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