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正在加快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而言,钢铁工业仍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和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不断变化,我国未来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日益受到高度关注。
国内钢材供应依然不足
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看,工业化是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快速积累社会财富、迅速提高生活水平的过程。由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不同,钢材消费强度呈现阶段性的特点,具体而言有四个阶段:
一是不发达阶段,相当于人均GDP1000美元以下时期,钢材消费强度很低;二是工业化初、中期阶段,相当于人均GDP1000-2000美元时期,钢材消费强度呈现迅速上升趋势;三是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相当于人均GDP2000-4000美元时期,钢材消费强度将维持在一定高水平上;四是成熟阶段,相当于人均GDP大于4000美元时期,产业结构优化、科技进步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钢材消费强度缓慢下降。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带动制造业发展的进程加快。2007年我国粗钢消费量为4.34亿吨,同比增长13.1%;每万元GDP粗钢消费量为176.1千克,人均粗钢消费量为328.7千克,这两个数字均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工业化中期的钢铁消费水平。从工业化完成所需钢的积蓄量来看,从1901年到2006年,日本钢的积蓄量为45亿吨,美国为77亿吨,我国仅为35亿吨。
无论从人均钢产量、人均钢积蓄量和人均消费量都还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工业化峰值时的水平,而且,钢材消费达到饱和点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即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均GDP达3500-6000美元、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第三产业达50%以上。而我国远未达到钢材消费饱和的条件,中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和消费仍将保持增长趋势,中国钢铁消费总量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受资源、能源和环境等因素严重制约
1、铁矿石供应增长落后于需求增长,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不断上升
事实上,世界铁矿资源丰富。有数据显示,世界铁矿石储量为1600亿吨,目前的探明储量可以保证未来100年的开采需求。但中国虽然矿石储量丰富,但品位较低,开采成本较高。2000年以来,我国铁矿石消费量年均复合增长20.1%,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由2000年的34%上升至2007年53%。预计到2012年前,这一比例将一直保持在50%左右。
2、水资源短缺,钢铁行业节水压力巨大
水作为钢铁工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尽管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分布极为不均。按照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量500立方米以下属于极度缺水,多年来连续居国内钢铁产量第一位的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仅有305立方米。水已成为制约河北省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3、能源紧张,钢铁工业节能降耗任重道远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为保护自身环境,大量削减焦炭产量,我国焦炭产量占世界焦炭产量比重、焦炭出口量在全球焦炭贸易量中所占比重均已经超过50%。钢铁工业一直是国家用电大户,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0%。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下,钢铁企业限电往往首当其冲。随着国家取消差别电价并关停小火电机组,电力紧张和电价上涨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严格的环保要求制约钢铁工业进一步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排放废水量约占全国总排废水量的8%,SO2排放量约占7%,烟尘量约占8%、粉尘约占15%,固废产生量约占13%。在国家规定的酸雨、SO2“两控区”内的钢产量占全国的75%左右。由于钢铁生产总量增加,全年烟尘排放总量156648.36吨,比上年上升3.02%,但吨钢烟尘排放量比上年下降10.65%。钢铁企业面临的环保治理和改造任务非常重,节能环保成为加快钢铁工业淘汰落后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5、运力紧张、运价上涨加大了钢铁企业成本压力
由于近几年中国钢铁生产的快速增长,物流运输也成为制约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07年,全国铁路运量比上年增长9%;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比上年增长13.4%,但均低于全国粗钢产量15%左右的增长速度。近年来铁矿石的大进口和钢铁产品的大出口,进一步加重了全球干散货运输的压力。2007年,全球干散货运量约为29.92亿吨,铁矿石和煤炭运量占51.77%,运价上涨加大了钢铁企业的成本压力。
高端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
受益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我国钢铁工业依靠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相对低廉的发展成本迅速扩张,钢铁产能和产量规模迅速从1亿吨增长到5亿吨。中国成为世界钢铁工业的生产、消费中心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全球产业转移的结果。
长期以来,我国板材产能的增长速度较慢,特别是高端板材产品大量依靠进口,但从2004年以来,由于国内钢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能迅速提高,许多进口产品被国内替代,大大抑制了钢材进口,同时也增强了我国钢铁出口能力,钢铁产品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但是,制约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各方因素促使中国钢铁企业正在寻找一种途径,既不失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发展的机遇,又符合中国的发展国情。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利用已有的先进技术和装备能力,保持一定比例的产品出口,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抢占机遇。另一方面,要加快实施钢铁行业“走出去”战略,这是我们的长期发展战略。只有走出去,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才能规避风险,提高国际竞争力。
“走出去”战略包括到国外去投资建厂,去收购企业,去经营发展;也包括原料采购、产品输出、资本输出、装备输出、技术和人才输出等,与世界各国保持在资源、技术上的优势互补,从而促进中国钢铁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资源配置急需优化
钢铁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可利用资源的优化整合能力和支配能力。钢铁产业在为社会提供重要原材料、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也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随着全球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壮大,世界性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全球范围内抢占资源、整合资源将成为各钢铁企业提升竞争力和谋求长远发展的关键。
我国钢铁行业生产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的突出矛盾导致我国钢铁产业资源整合能力不强,严重制约我国钢铁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要应对钢铁行业全球化的竞争格局,积极转变经营机制、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对于我国钢铁企业来说,要着力抓好内外两个方面的资源整合:
一方面,加快推进内部资源整合。通过推进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促进资金、资源等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高效运用,追求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推进装备的大型化、连续化和高效化。加快新产品开发,努力增加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双低双高”产品,建立层次合理、资源利用价值高、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体系,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的竞争档次。以较少的物资消耗和很小的环境代价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为前提,转变发展方式,推进集约经营,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水平。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外部资源整合。一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提高资源整合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二是加强与上游资源行业的战略合作,通过对国内外重点铁矿、煤矿等资源企业的投资、参股或控股,组成国际化的跨国大型钢矿或钢煤公司,长期占有国内国际资源。三是加强与物流部门合作,通过与国内外海运公司、港口、铁路合作,组织联合海运,降低原料运输成本。同时,与世界主要铁矿石需求方一起研究改进完善目前的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机制。
在技术、资金、资源密集型的钢铁产业,知识资本和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正在形成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以及多方位竞争的日渐加剧,单凭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就能“玩转钢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要想让钢铁企业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必须给钢铁企业注入新的活力,而知识资本作为一个日渐重要的要素,在未来钢铁行业将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同时,应大力发展以钢铁加工配送为典型代表的现代钢铁物流。钢材加工配送作为一种新型物流服务方式,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钢铁物流的主要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