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煅烧区伸长或缩短
煅烧区伸长主要表现是灰温和顶温均升高。发生的原因通常为:在窑壁有结瘤,阻碍窑的正常通风;燃料的粒度不均匀,粒度较大的燃料通常滚落到窑的四周,而粒度较小的燃料留在窑中央。这样,送入窑内的空气力图通过阻力较小的四周部分向上燃烧。而中央物料密度大,空气阻力大,所以中央的燃料因缺氧而燃烧缓慢,于是煅烧区伸长。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是检查石灰石和焦炭过筛情况,保证进入窑内的物料粒度均匀;检查窑顶布料装置,使窑内石灰石与焦炭分布均匀。
煅烧区缩短通常是由配焦比小引起的。此时石灰窑的生烧量增加,窑气中CO2含量减少和窑温下降。处理方法是在不改变出灰量的情况下,适当增加配焦比。
2. 煅烧带上移或下移
煅烧带上移通常是由于装入的燃料粒度过小,燃料过早燃烧而引起的。此外,出料量太少或送风量太大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伴随这种现象是窑顶出口窑气温度升高,底部灰温降低,生烧量增加。其处理办法是检查焦炭过筛情况,若属于燃料粒度太小所致,应及时调整粒度,筛掉焦末,并适当增加配焦比0.2~0.3%。若是出料量过少或送风量太大,要适时增加出料量或调小风量,待煅烧带恢复正常后再按正常出料或送风。
煅烧带下移通常是由于装入的燃料粒度过大;出灰量过多,使石料在窑内的停留时间短;或风压小,送风阻力大,风量不足和调整不及时等引起的。其特征是出灰温度升高,窑气温度下降,在出料时有红料或未燃尽的焦碳。遇到这种情况,必须减少出料量,并要适当加大风量。
3 偏窑
偏窑现象主要表现在窑的同一水平截面温差太大,通常是由布料及出料不均匀、通风不均匀、或窑壁某处结瘤造成。此时窑料面单边有严重串火,窑底温高,出灰中不仅有夹生石灰、过烧石灰,还会有石灰石和未燃尽的焦炭。此时石灰质量极差。
遇到偏烧现象时,若属于结焦所造成,就要首先处理好结焦,并检查一下布料情况。在操作上要本着多出少上的原则,保持正常出料,减少每班上料次数,把料面往下移到一定深度。降低料层的过程要慢,逐步进行。在降料面过程中由于窑气温度会升高,热利用率降低,因此调整的同时应将配焦比增加O.2~0.3%。确定料位到预定位置后开始上料,先连加2斗焦炭,当料面燃烧均匀之后,即可进行投混合料。上料过程中间停顿一段时间,然后加料一直到正常料位。出料则是从上料l小时后开始,每小时出2次,每次出料5分钟(停止上料时不出料),一直到料位正常后按正常出料。前期上料时风量应低于正常送风量,随着料位的升高按顶温逐渐加风,顶温在上料时控制在140~160℃范围内。
4 结焦挂瘤
结焦挂瘤的主要原因是:(1)石灰石中二氧化硅等杂质多;(2)燃料水份含量过高,布料不匀;(3)风量大,燃料多,造成窑温急剧上升。结焦的位置大多在窑的中部、上部,轻者为挂瘤,重者为焦块,严重时整个窑体料面会被结死,使窑内物料不能下沉,影响石灰窑的正常生产作业。
当发现窑体结焦后,首先确定焦块的位置。如焦块在火眼或热电偶孔附近,可以用钢棒直接将焦块捅掉;若焦块在窑体看不到的地方,可通过感知窑体的温度大致确定焦块的位置,用冷却法处理。对于窑体上部结焦时,可降低窑内的料位,使窑体上部温度下降。这时,焦块中含有的CaO遇冷后易风化脱落,使焦块掉下来。对于窑体下部有焦块时,可适当加大送风量,使焦块部位的燃料充分燃烧,火位上移,而焦块被窑底鼓入的冷气冷却,风化脱落。当窑体中部有焦块时,可上满料,加大送风量使火位适当上移,焦块处温度下降,此时适当进行卸灰,靠上边的重料将焦块压下来。
在生产实际过程,为了使立式石灰窑煅烧正常,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必须根据窑况适时制定和调整工艺参数,保持合理的操作,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真正做到物料质量有保证,操作方法合理得当,调整措施行之有效,才能为后面工序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
北方炉窑协会摘编
目前经唐山金泉冶金能源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近年来设计、建设的活性石灰窑混烧窑(燃煤炭、焦炭)生产的石灰活性杜已达到310-320左右,气烧窑生产的石灰活性可达到330-350左右。主要炉型、炉容有100、120、140、150、180、190、200、220、250、300、350、500立方米等炉型。生产系数已达到8-9.2 日产量从80-400吨不等。
该公司可承接节能环保石灰窑工程建造、设备生产安装及设计、技术图纸转让。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